農村俗語說:「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」是什麼意思?有道理嗎?
答案
『在我們重大節日的時候,一般都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,代代相傳,是種傳統,更是種文化!如「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」,那這些習俗後面有什麼深意嗎?』
「點選右上角「關注」按鈕可以獲取頭條號原生態鄉村的更多優質內容!」
眼看清明節就要到了,民間正在進行掃墓等祭祀活動。在清明期間,有不少民間以柳為主題的活動。有的在掃墓時編織一個柳條圈擱置在墳堆頂部;有的是在墳地插上柳枝;有的是在頭上戴柳枝織的圈;還有的是將柳條扦插在房前屋後。
而清明過後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,人們就會在門框上插上艾枝;有的用艾葉熬水洗澡;還有用嫩艾蒿葉混麵粉或糯米粉做成粑粑等特色食品!
清明以柳為題,端午以艾為題,這裡面既有很感人的故事,同時也體現出了前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洞察和善加利用的睿智!
先來看清明節的由來,據書籍記載,晉文公重耳在登基前,經歷了一段心酸的逃亡史。最初晉獻公的寵妃為讓自己兒子繼位,設計除掉了太子申生,申生的弟弟重耳只得帶領一些門客流亡。
其中一個叫介子推,當其他人相繼棄重耳而去時,介子推一直追隨。在重耳飢餓至極,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充飢!等重耳歷盡千辛登基成為晉文公後,介子推卻攜母隱去!
重耳帶人追至綿山,介子推仍然躲而不見,重耳聽人建議通過燒山相逼,終究不出。後發現介子推於一顆老柳樹前被燒死,並用身體脊樑遮蔽的樹洞裡留下血書,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 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 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 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覆清明。」
重耳為想念介子推,將人葬後,帶回燒枯的老柳擱在宮廷某處,不時面柳追思!不想後來枯木逢春,被燒老柳樹又開枝發葉!晉文公對介子推更加神服,便相繼讓民間過上了寒食節和清明節!而清明節的柳條所起的追思作用就不言而喻了!
端午節的艾葉也有著一些傳說,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,有賽龍舟、吃粽子等習俗,還有雄黃酒和插艾。而插艾的傳說沒有多少根據,在此不做過多闡述。
實際上,不論是清明節的插柳,還是端午節的插艾,實際上是與這兩種植物的功用息息相關的。
柳和艾都是可做藥用植物,其中共有的性狀是清熱解毒!人們就會在一些重要的時節來使用這些不同的植物來驅病驅邪,減少疫病在人間傳播,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,這些經驗就是人們生存的重要辦法!
由此可見,我們傳統節日的一些行為習慣,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,還有著實用主義,閃耀著先人智慧的光芒!這就更是一種文化了!
難怪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才配擁有這些傳統節日的世界遺產保護資格!
歡迎不同意見留言討論!感謝您的閱讀點贊、收藏轉發!